欢迎访问: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有限公司
全国服务热线
0312-3037815
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服务
技术服务

平菇栽培中的污染防控理论与实践

添加时间:2018-11-07 16:16:06  浏览次数:

张义奇1 陈文杰


  我国是平菇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随着平菇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问题日趋突出,已成为平菇高产、稳产的一种限制因素,很多的老菇区因此已经不敢再进行平菇的大量生产,给广大食用菌栽培者经济上带来了很大损失。笔者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积累,对平菇栽培中造成污染的原因和控制污染的方法进行了进行了有意尝试,现报与大家共同探讨。
  危害平菇的杂菌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被称为食用菌的癌症,常用的杀菌药,对木霉只是抑制,而不能杀死,加大药量,会同时杀死木霉和平菇菌丝。因此,创造适合菌丝生长而不利于木霉繁殖的生态环境,是控制危害的根本措施。一旦发生木霉为害,要立即通风降温,用草木灰覆压有霉菌的地方,阻止霉菌孢子飞扬,以抑制木霉的扩展,处于发菌阶段的培养料感病以后,可采用注射药液的方法抑制木霉扩张,常用的药液有5%的石碳酸、2%的甲醛、稀释200倍的50%多菌灵或75%甲基托布津、ph值为10的石灰水,此外,往污染处撒白灰面,防治效果也很好 。 
  2. 链孢霉:生长初期呈绒毛状,白色或灰色,生长后期呈粉红色、橘黄色。大量分生孢子堆集成团时,外观与猴头菌子实体相似,链孢霉主要以分生孢子传播为害,是高温季节发生的最重要杂菌。链孢霉菌丝顽强有力,有快速繁殖的特性,一旦大发生,便是灭顶之灾,其后果是菌种、培养袋或培养块成批报废。链孢霉发生的条件在25℃~30℃温度下,孢子6小时萌发,形成大量棉絮状菌丝,48小时后产生大量粉红色的分生孢子。链孢霉的药物防治可参照木霉的防治。菌袋生产时,如果发现链孢霉,要在分生孢子团上滴上柴油,可防止链孢霉的扩散。菌袋发菌后期受害,一般不要轻意报废,可将受害菌袋埋入深30-40厘米透气差的土壤中,经10-20天缺氧处理后,可有效减轻病害,菌袋仍可出菇,但埋袋地点一定要远离菇棚。
  3.石膏霉常发生在培养料表面,产生粉状浓密的白色菌丝。在碱性条件容易发生,在平菇栽培中,一般发生在床栽或覆土栽培条件下。
  4.曲霉:主要有三种,黄曲霉、黑曲霉、灰曲霉。主要危害是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黄曲霉为其中危害较大者,菌丝为白色,以后大量产生黄色孢子。高温(27℃以上),培养料水分偏干的情况下,发生严重。
  5.白色毛霉:菌丝呈白色稀疏,半透明,高温缺氧或水分偏大时容易发生。毛霉又叫黑霉,长毛霉,菌丝初期白色,后灰白色至黑色,说明孢子囊大量成熟,该菌在土壤、粪便、禾草及空气中到处存在。在气温高、湿度大、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发生率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基质中使用了霉变的原料,接种环境含毛霉孢子多,在闷湿环境中进行菌丝培养等等。
  6. 细菌类:培养料有有机物腐烂的腥臭味或酸败味,大多为细菌性污染。
  污染原因及防治措施
  1、环境污染: 栽培场所不经清扫消毒,或消毒不彻底,或离垃圾堆、养殖场等污染源较近,空气中杂菌基数高,直接造成污染。大部分污染都是由此引起的,而且很多菇农反应,多年连续栽培,污染会越来越严重。检测表明,栽培年四的食用菌栽培场空间杂菌含量是栽培一年的10倍。这是因为栽培过程中对污染的菇料处理不及时和不彻底,从而造成栽培环境杂菌越来越多,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栽培平菇应选择在通风良好且有散射光照的干净场所。种菇前,场地要严格消毒,常用3%~5%的浓石灰水粉刷墙壁及地面1~3次(其次数根据污染程度而异),笔者使用波尔多液效果特别好,也可按高锰酸钾5克/立方米+30%~40%的甲醛溶液8~12毫升/立方米混合熏蒸。有虫害则应先杀虫后消毒。若有条件最好不通畅地进行轮植。若没有条件,则每次栽种前都必须按上述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对杂菌污染处理不当也是造成环紧污染的主要原因,若被污染的菌袋没有被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彻底,更容易造成杂菌传播蔓延,使栽培环境杂菌基数增高,造成更大程度的污染。因此发菌期间要经常对菌袋或菌床进行检查,发现污染要及时拣出。局部污染的可用5%的浓石灰水或75%的酒精注射疫区,抑制其蔓延,然后进行隔离培养。严重污染的要挖坑深埋或烧毁,彻底清除杂菌。
  2、菌种低劣:使用长期存放的老化菌种,或者母种无限制地转管扩繁,致使菌种生活力逐渐衰退。而这种老化和衰退的菌种生活力极差,抗杂菌的能力也随之降低,间接造成了污染。有时这种污染的潜伏期很长,在栽培初期表现不出来,一旦进入栽培后期,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因此,栽培者必须慎重选用菌种。选种时除了注意其菇形、菇质、色泽、产量等品种特性和温型外,还必须注意菌种的菌龄和质量。适龄(30~35d)优质菌种生活力强,播种后发菌快,抗杂菌能力自然就强。其外观特点为:菌种瓶(袋)内菌丝洁白、浓密、粗壮、旺盛,上下里外均匀一致,闻之有平菇香味,按之有弹性为好菌种。
  3、原料选择和处理:无计划大量采购原材料,而不得不长期堆积,甚至露天存放任其雨淋,从而引起原材料发热、发霉、变质,引起严重污染。尤其是对含氮丰富的原料如麸皮和饼肥,一定要选用新鲜原料。对于生料或发酵料栽培平菇一定要选用新鲜、干燥、没有发霉变质的原材料。因此,栽培者一定要有计划地采购,并妥善保管,做好防雨防潮防热工作,避免原材料发霉变质。使用前最好再将栽培料摊放在阳光下曝晒3~5d,这样,可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在原料配制时要科学,有的栽培者为了增加营养,添加过量麸皮、米糠、玉米面等含氮物质,然而这些物质同时也是杂菌最好的培养基,所以加多了极易招致杂菌感染,而且还可能导致菌丝徒长,造成减产,目前平菇多采用生料、发酵料开放式栽培,为了减少污染,一般不添加麸皮或玉米面等含氮量较高的辅料。此外,配料时水分过多或过少,拌料不均匀,pH值不合适,均会使菌丝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从而为杂菌侵入带来可乘之机。含水量控制在60%~65%,pH值在7~9,这样的条件下有利于平菇菌丝的旺盛生长,而不利于杂菌的生长蔓延。
  4、药品使用:生料或发酵料栽培平菇,料内需要加入适量的杀虫杀菌剂,但选用的药品及其浓度要恰当。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采用0.1%的KMnO4溶液拌料,其杀菌作用一般;而加0.1%的多菌灵拌料,则效果较好,但其用量不能超过0.2%,否则对菌丝有毒害作用。此外,长期使用同一种杀菌剂进行拌料或消毒,容易使杂菌产生抗药性,这样,常规的用药量就起不到应有的杀菌作用,也容易造成污染。多种药物交替使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5、菌袋选择和处理:有些低质的塑料袋因为加了过多的再生原料,致使韧性差,本身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孔,或者在装袋、出锅、转运中操作粗放造成微孔。这样,栽培环境中大量杂菌就很容易通过微孔侵入造成污染。这在熟料栽培或菌种制作期间容易发生。出菇菌袋一般选用口径22~24cm,长45~65cm,厚薄均匀,质量上乘的聚乙烯筒膜,以玉米芯或作物秸秆栽培的选择的菌袋口径还要大些。装袋前要再次测定培养料的含水量和pH值,直至符合要求为止。装料接种可同时进行。装料要求松紧适度,接种可采用开放式,但菌种质量要严格把关,接种工具必须消毒。通常是三层菌种两层料,中间打一孔洞(透气),用皮筋或绳索直接封口,或套上袋口环后用消过毒的报纸封口。菌袋装好后,再置于0.3%~0.5%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轻轻滚动一下,即对袋面进行清洗消毒。这一切均有利于防止杂菌污染。
  6、灭菌不彻底:熟料栽培一般采用常压灭菌。灭菌时常常因蒸灶结构不合理,如灶内有“死角”,装锅排袋过紧过满,升到100℃所用时间过长,或保持100℃时间过短,或杂菌太多,常规灭菌达不到灭菌效果等,都会导致灭菌不彻底,从而造成污染。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间歇式灭菌。栽培前对原料应有非常明确地了解,若栽培料过于陈旧,已经霉变,或者栽培时气温较高,杂菌基数高,则一般采用熟料栽培。熟料栽培的关键是培养料灭菌要彻底。要求灭菌锅结构要合理,料袋排放时要留有间隙(以便蒸气流通),还要快速(4h内)升温至100℃,并保温(100℃)8h以上,同时避免中途补水造成降温,以确保灭菌彻底。灭菌结束(即停火)后,过6~7h待温度降至30~40℃时即可出锅。当然,抢温接种也是预防杂菌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7、装袋和培养:与其他食用菌相比,平菇的抗杂菌能力较强,所以菇农易麻痹大意,不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接种而造成污染。装袋时料压得过紧过实,或培养料水分过多,易造成袋内氧气不足,菌丝生长缓慢,抗杂菌能力降低。同时,酵母菌和厌气性细菌大量发生从而引起污染。接种后应将菌袋置于干净、干燥、黑暗、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发菌,并控制料温在25℃以下。菌丝长至料表面的1/3~2/3时,可通过翻堆翻面、稍松袋口, 扎孔等措施来改善袋内的通气状况,从而促使菌丝快速旺盛地生长,增强抗杂菌的能力。
  8、回归自然的泥土覆盖法:食用菌生长于泥土和腐生质之中,定然有其适应该自然环境的内部防治机制能帮助其生长繁殖,并且泥土对水分的调节能力又想当好,因此是用泥土也可以防治杂菌的滋长。多年的经验表明这种方法操作简便,防治效果显著。泥沙覆盖巧治平菇杂菌(但该方法不能用于绿色木霉,对于木霉的防治还应该着眼于药物和挖出污染块相结合的办法)。平菇栽培过程中,多种栽培方式均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杂菌污染,特别是在温度较高的季节更为严重。轻则影响产量和收入,重则导致减产甚至绝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很多生产者遇到此种情况都束手无策,只有大量施用杀菌药物防治,但收效甚微,不仅得不到有效治疗,而且增加了成本,甚至导致药害的发生,损失更重。下面介绍一种不需药物投资,原料可就地取材,易行,的防治方法。平菇大床栽培杂菌防治首先应针对不同情况找到污染的原因(如突遇高温、料内进水、周边环境不净、虫害等)区别对待,根除污染源,而后对受污染的平菇进行如下处理:若是料面零星发生杂菌,可用浓石灰浆涂抹或覆盖患处即可控制。若是大量产生杂菌时,可挖取地表30cm以下的河泥沙或黄泥沙(地下深层泥沙土无虫害和病害),然后打碎,加入2%的石灰粉并拌和均匀,揭去薄膜,在料面污染部位覆盖2—3cm厚的泥沙,覆盖面积要略大于污染面积,并将泥沙稍拍紧。如料面严重污染时,应将整床料面覆盖,并用消毒液洗净薄膜后再覆膜,恢复常规管理。几天后菌丝恢复生长,泥沙中会很快布满菌丝,不仅对平菇产量无任何影响,而且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对于袋栽平菇防治方法,首先是将被杂菌污染的菌袋拣出,选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挖一土坑,将菌袋污染部位朝下放入坑内摆好(不用脱袋),间距3厘米填土隔离,并在袋上覆盖3-4厘米厚的湿细土或湿泥沙,这样经过15—20天的培养,所有污染菌袋都会恢复正常。菌丝全部长好后,直接浇水出菇,基本能保障出一潮菇,甚至出菇率不受影响。

回顶部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产品中心新闻资讯科技成果国际合作诚聘英才联系我们